首页
健康资讯
医生资讯
健康问答
医院查找
疾病百科
天气
网站导航
健康传播乱象亟待整治
更新时间:2016-12-24 11:00:04

传播乱象有六大表现

假健康知识在传统媒体上屡禁不绝,在新媒体上更呈井喷式出现。本报与环球舆情调查中心长期监测发现,目前的健康养生传播乱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:

1.来源不明,缺乏权威和原创。健康科普文章中,最常见的一个词是专家说,但仔细看完全文常常发现,很多文章从头到尾都没指明到底是哪个医院、哪个专家说的。有些文章虽然列出观点来源,却没有求证,以至于选择了错误的信源,以讹传讹。比如,有媒体报道,美国环境医学科学研究院推出报告称:一些动物实验表明,食用转基因食品有严重损害健康的风险。实际上,美国环境医学研究院的合法性、权威性存在争议,可信度极低。

2.谣言泛滥,新媒体传播放大后引起恐慌。舆论场中有些似是而非的信息,尤其以致癌说多见。比如,微信圈近期疯传的《人民日报都报道了:微波炉致癌,赶快扔掉!》《诺贝尔奖获得者说,牛奶有毒,别再喝了》等文章纯属谣言,但却在百姓中引起极大恐慌。虽然健康类主流媒体像灭火器一样到处灭火,但与部分新媒体扩音器般的传播相比,辟谣声音更弱,谣言传播副作用明显。

3.夸大宣传,标题重噱头轻科学误导百姓。标题耸人听闻的最易被广泛传播,比如,有毒、致癌、身亡等词常被使用;涉及健康产品或药品的宣传中,百分百治愈、院士倾力推荐等字眼,对读者有着极大吸引力。中山大学2015年的一项统计发现,超过27%的谣言都使用100%、第一等数字作标题,这些数据看似客观,实则无权威出处。

4.营销泛滥,以科普之名办讲座,以实验之名卖产品。健康大讲堂本是向百姓传播健康知识的科普平台,但现在大有泛滥之势:有人冒充专家到处宣讲,传播不科学的知识;有人打着讲座旗号卖产品,借权威博信任,以免费作诱饵,坑骗老年人。比如,某保健品公司会进入各社区做现场实验,证明产品效果,引诱消费者购买。监测数据显示,微信上健康类账号中,传播严肃健康知识的仅占6%,营销账号占94%,其中很多来路不明,根本目的只是为了卖产品。

5.从报纸电视到电台网络,科普伪专家屡禁不绝。前些年,以张悟本、林光常、马悦玲等为代表的一批伪专家利用电视、讲座等形式,宣扬吃绿豆、茄子,生吃泥鳅等就能包治百病,误导百姓,影响恶劣。如今,一些假专家转战广播电台,渗透到广大农村、偏远小镇,通过赞助节目来宣扬虚假健康知识,借机售卖产品。本报曾揭批过的老李治未病广播节目就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夸大宣传,欺骗消费者。

6.假借中医,开班办学,推广各种奇葩疗法致人命。作为我国瑰宝,中医博大精深,经络疗法、针灸拔罐技术闻名海外。但在健康传播中,一些假专家却利用中医之名,将传统医学里的一些正规疗法歪曲、夸大,甚至开班授课,大敛不义之财。号称中医大师的萧宏慈在国外开班,推广所谓的拍打疗法、拉筋术等,结果导致一名澳大利亚7岁男童被拍打致死,在国际上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。

  • 女性健康
  • 女性情感
  • 职场风云
  • 美容护肤
  • 女性专题
  • 女性营养
  • 女性保健
  • 女性心理
  • 女性生理
  • 丰胸美体
  • 恋情故事
  • 两性情感
  • 婆媳之间
  • 家庭婚姻
  • 单身男女
  • 办公恋情
健康导航
疾病
医生
中医
男性
孕育
资讯
美容
减肥
医院
女性
老人
饮食
症状
检查
问答
体检
急救
护理
健康
温馨提示
进入夏季是中暑、热中风、肩周炎、水中毒、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,同时也是腹泻、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,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,网民如出现低血压、休克、心律失常、腹痛、腹泻、恶心、呕吐、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。
Copyright © 2000-2017 jiankang4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特别声明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。
电话: 邮箱: